边境线上的“花木兰”-金沙软件免费下载

边境线上的“花木兰”-金沙软件免费下载


文章来源:兵团日报    发布时间:2023-10-23    浏览次数:14

七十四团女子护边员冉春燕(右)和母亲陈月琴共同守边(摄于7月20日)。李惠 摄

七十四团女子护边队队长乌登(右一)组织护边员集训(摄于9月20日)。 李惠 胡晓林 摄

七十四团女子护边员骑马巡逻(摄于8月25日)。 李惠 胡晓林 摄

游客参观七十四团戍边展览馆、钟槐哨所(摄于7月20日)。李惠 杨俊钦 摄

●崔凯 李惠 胡晓林

我们的家在祖国的边境线上,守护好每一寸边境线,就是守护好我们自己的家园。这,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,为此,我们无怨无悔。——四师七十四团385名女子护边员的共同心声

  十年征戍,宁静故里烟郭;百战生死,冷落花月闺阁……一千多年前,花木兰替父从军,征战沙场,舍生忘死,为的是家乡故里的安宁,尽显精忠报国之情。

  历史每分每秒都在续写。在祖国西北边陲,有着千年戍边史的四师七十四团,接续着巾帼女将花木兰的爱国精神。她们肩扛守边使命,却甘于平凡;她们不是军人,却用生命守护边关国界;她们不施粉黛,却英姿飒爽。她们,就是四师七十四团385名女子护边员,被称为新时代的“花木兰”。

  汗腾格里峰海拔6995米,终年积雪,气候恶劣。山脚下,漫长的边境线上,七十四团护边员执勤站像钉子一样,牢牢钉在祖国最西北的边境线上。

  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照进山林,七十四团26号执勤站的女子护边员已经开始了一天的工作。

  背着装有饮用水、干粮的背包,迎着凛冽的山风,女子护边班班长郑海燕举着一面红旗,带着两名护边员走上了那条走过无数次的巡边护边路。

  郑海燕边走边为身边的护边员讲解注意事项。每走过一个路段,便用对讲机向总台报告所在方位和情况。

  按照规定,郑海燕三年前就该退休了,可她想着,自己身体还行,再坚持两年,做好传帮带工作。

  今年58岁的郑海燕7年前加入女子护边班。作为土生土长的军垦二代,她对脚下的土地有着特殊的感情。

  郑海燕的母亲李淑英是上世纪50年代首批进疆的山东女兵,也是第一代女拖拉机手。1963年,李淑英举家来到兵团,她和丈夫在团场扎下了根。在团场,郑海燕勤学苦练,成为女拖拉机手,一干就是一辈子。

  受母亲影响,郑海燕一直扎根七十四团,是团场有名的种植能手。2015年7月退休后,她主动申请成为一名女子护边员。2020年,她担任女子护边班班长,是目前女子护边员队伍中年龄最大的。

  加入护边员队伍的7年、2500多个日日夜夜,郑海燕大多是在执勤站里度过的。

  2021年春节,90多岁的母亲来到执勤站陪郑海燕过年,没想到,母亲不久后因病离开了人世。母亲临终前,叮嘱郑海燕要安心守边,这更坚定了她守边的信心和决心。

  “在年龄和身体允许的情况下,我想继续在护边员岗位上干下去,为祖国守边防,这对我来说是最有价值的事。”郑海燕说。

  25岁的冉春燕当初加入女子护边员队伍,也是受母亲陈月琴的影响。今年50岁的陈月琴于2011年担任护边员,至今已有12年。

  两年前,在外打工的冉春燕回到七十四团探亲,看到母亲依然坚守在护边岗位上,深受感动,她下定决心回到团场陪伴母亲。

  在她的内心深处,父辈屯垦戍边、保家卫国不仅是责任和使命,更是一种情怀,作为兵团人,接过父辈手中屯垦戍边的接力棒,才能更好地传承兵团精神。

  “最初的日子很难,日日行走在山路上,远离城市的喧嚣和繁华,有的是无尽的寂寞和孤独。”说起最初当护边员的情形,冉春燕忍不住流下了眼泪,“但母亲教导我,团场就是家,守家就是守国,这是责任和使命。”

  令冉春燕感动的是,守边员越来越得到社会的认可、理解和尊重。有一次,团场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,前来参观的职工群众对现场的女护边员频频竖大拇指,称赞她们是“巾帼英雄”。

  两年多时间,冉春燕读懂了母亲的坚守与执著,更明白了母亲对守边事业那份沉甸甸的热爱。

  如今,冉春燕坚定地和母亲一起守边护边,她常说的一句话是:“一生就做一件事,守好边境线,当一名真正的‘巾帼英雄’。”

 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,国界线只是地图上弯弯曲曲的一条线,但对于女子护边队来说,这些线是巡边路上的一道道山梁、一条条沟谷。祖国神圣的领土,一寸也不能丢。

  今年8月初,七十四团26号执勤站女子护边班的10名女子护边员又一次迎来集训。体能训练、穿过丛林、蹚过河沟、徒步拉练……女子护边队队长乌登训练起来一丝不苟。

  “既要锻炼护边员的体能,又要培养她们的快速反应能力。”在乌登看来,提升女子护边队的整体护边能力,需要持之以恒的信心和决心。

  29岁的乌登是一名蒙古族退役军人,保家卫国是她一直以来的梦想。

  2014年,乌登如愿参军入伍。在部队的两年时间里,她严格要求自己,练就了强健的体魄和坚韧不拔的意志。

  2016年9月,乌登从部队复员回到家乡七十四团,毅然选择从事护边员工作。

  熟识的人不理解,这位俊俏的蒙古族姑娘,为什么如此义无反顾?

  “在部队当军人,复员当民兵,保家卫国是我一辈子无悔的选择。”乌登给出了答案。

  7年多时间,从女子护边员到女子护边班班长,再到女子护边队队长,乌登将自己牢牢地钉在漫长的祖国边境线上。

  作为该团最年轻的女子护边队队长,2020年春天,乌登主动请缨,带领女子护边队担负起了全团边境管段地形最复杂、条件最艰苦的线路日常巡护工作。

  这段边界管段线路,环境恶劣,即使在炎热夏季,气温也会经常从零上20摄氏度突降至零下5摄氏度,一天之内横跨秋冬两季。

  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中,乌登带领女子护边员每天徒步10多公里山路巡逻,坚持记录巡逻日记。她们爬陡坡、蹚冰河,在艰苦的环境下,一次次战胜困难。

  有一次,乌登带着女子护边员在边境线上巡逻,正向边防站汇报管段巡查情况时,突降大雨,边防站让她们立即返回,但乌登和队员坚持巡逻完才返回,没有一人掉队、叫苦。

  “越是气候突变,越要加强边境管段的巡逻。”说起多次在大雨、大雪天气中完成巡逻的事,皮肤被晒得黝黑的乌登内心有着满满的自豪感。

  和乌登一起共事的51岁的女子护边队副队长罗礼明,是一名老党员,也是25号执勤站党建指导员。

  “乌登积极乐观、临危不惧、勇往直前,是我们学习的楷模。”说起这位年轻的队长,罗礼明和队员们心服口服。

  “罗礼明是个热心肠,女护边员的后勤保障全由她负责。队员们遇到困难,她总是想尽办法解决。”陈胜评说,有着25年党龄的罗礼明每周会抽出半天时间,组织女护边员学习理论知识,强化护边员责任意识、使命意识,提高守边护边的能力。

  如今,在罗礼明的带动下,有10余名女子护边员积极向党组织靠拢,递交了入党申请书。

  深秋时节的七十四团,纳林果勒河水静静流淌,远山上的雪岭云杉苍翠挺拔。

  戍边展览馆、钟槐哨所,这两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,像两面迎风招展的旗帜,指引着前进的方向。

  七十四团始建于1962年,来自五湖四海的军垦战士在这里进行了艰苦卓绝的生产劳动,让这片热土上的戍边历史文化更加厚重磅礴。

  近三年来,七十四团深挖红色资源,发展红色旅游,先后接待疆内外游客上万人次,红色旅游已成为带动该团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产业。钟槐哨所被评为兵团爱国主义教育基地。

  心中有魂,脚下有根。红色基因深深根植于七十四团各族职工群众内心。他们自发守边护边,坚守在边境一线,护边员队伍不断壮大,尤其是女子护边员逐年增加,到2023年,全团女子护边员增至385人,占女职工总人数的51%。

  要问她们为什么坚守?因为心中的信念,更因为身后是伟大的祖国。

  守护钟槐哨所管段6年有余的韦哈,今年46岁,她除了负责管段内的巡边任务外,还承担了钟槐哨所景点的看护和义务讲解工作。

  “我是听着兵团故事长大的,父辈们用坚守和担当守护着一方平安,用实际行动书写着责任与忠诚。我要以英雄的父辈们为榜样,矢志不渝做党和人民的忠诚卫士。”每次说起父辈们守边护边的故事,韦哈都激动万分。

  “我第一次听前辈讲述兵团人在1992年特大火灾中的英勇救火故事,泪水止不住地流。当年,七十四团三连森林口发生特大火灾,民兵冲在一线,团场职工群众从不同地方奔赴而来,跑步的、骑自行车的、开拖拉机的……前仆后继,舍生忘死,只为守好国土。我要把兵团故事讲给更多人听,让更多人走进兵团、了解兵团。”韦哈说。

  和韦哈一起担任义务讲解员的女子护边员不在少数,她们让兵团故事滋养了更多人的心田,让红色文化传播得越来越远。她们犹如一颗星火,用虔诚而炽热的心,让红色精神从符号、理念,变成一个个动人的故事,让更多人受到教育。

  古有木兰替父从军,今有木兰为国戍边。七十四团党委鼓励女职工守边护边,尽可能地为女子护边员提供更好的工作环境,让更多的人了解兵团、爱上兵团、走进兵团、扎根兵团。

  七十四团党委书记、政委胡丽彬说,团场全力打造戍边文化,不断壮大女子护边员队伍,形成了“木兰守边关”戍边文化品牌。通过举办各类推介活动,让游客沉浸式追寻红色足迹、感受红色文化、接受红色精神洗礼。

  如今,在七十四团,女子守边护边已然成为新风尚,她们是边境线上一道靓丽的风景线。

  (来源:《兵团日报》2023年10月20日第5版)

媒体石大

最新更新

网站地图